提問
感覺透過提問和思辨的這種設計方式 雖然他在一開始就是接觸到這個主題或是內容的時候 他接觸到的是提問 但是有可能他在理解的過程中 會慢慢解釋他的主要的概念和他的目的性 對於我有點不太能理解這之中的關係 到底這個目的性是怎麼產生 例如說剛剛說到的永續 就是你拿你的提問 到底是什麼是浪費 再到你真正可能要表達的是永續到底是什麼 然後透過事實的了解和實際上你提出的問題 兩者所產生的誤差去理解這之中的矛盾 那我有點不太了解這之中到底是怎麼引發 讓別人了解目的性這件事情
另外一個點就是要如何將 就是剛剛理解到以永續這個為例子 就是如何以永續這個提問 去連結到可能 就是例如說像水平思考 不同層面的東西 假如說我有另外一個主題 或是另外一種視角 要跟永續這個概念互相的碰撞 那我要如何去發現並處理這個議題 因為一開始我可能會一直專注去 探索永續這個概念 和去發現它的存在 但是我們要如何跳脫 或是從其他獨特的角度去思考 雖然說有可能會在這之中 發現解決方式 但是我還是想問問看
應該說我的意思是要如何去發現 要碰撞的這個概念 因為畢竟有時候雖然有可能會在 去發掘那個存在的途中 去間接無意識地去接觸到另外一個概念 但是如果今天我就真的很焦慮 到底要怎麼去接觸到那個概念 那我該怎麼做
回覆
你提出了兩個非常關鍵且實際的問題,這顯示你已經在深入思考如何將「提問式設計」真正落地:
- 提問式設計如何最終傳達「目的性」,讓觀者理解?這之間的關係和引發機制是什麼?
- 如何發現可以與主要議題(如永續)進行「碰撞」的「另一個概念/視角」,尤其是在感到焦慮、找不到方向時?
讓我們逐一拆解:
問題一:從「提問」到「目的性被理解」的機制
你很敏銳地注意到,好的提問式設計,雖然始於問題,但最終往往能引導觀者思考設計者想要探討的核心議題(目的性)。這不是一個直接告知答案的過程,而是一個更精妙的引導和建構過程。其機制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
問題本身的「指向性」(Pointing Towards):
- 一個好的設計問題,本身就帶有方向性。它不是隨機的疑問,而是聚焦於某個特定的領域、現象或價值觀。
- 例如,問「什麼是浪費?」這個問題,本身就將觀者的注意力引導向消費文化、資源使用、價值判斷等與「永續」相關的領域。即使不直接說「我要談永續」,這個問題已經在暗示討論的範疇。
-
設計作品作為「問題的具身化」(Embodiment of the Question):
- 設計作品(物件、圖像、體驗等)並非僅僅提出問題,而是將這個問題以一種可感知、可體驗的方式呈現出來。
- 例如,為了探討「什麼是浪費?」,設計師可能會設計一個「只接受特定形狀蔬果的智慧冰箱」(批判完美標準導致的浪費),或者一個「將廢棄物轉化為意想不到的美麗物品」的裝置(重新定義廢棄物的價值)。這個具體的設計物本身就承載了設計師對問題的某種詮釋和立場。
-
引發「認知失調」或「反思性差距」(Cognitive Dissonance / Reflective Gap):
- 好的提問式設計,常常會創造一種觀者既有認知與設計所呈現現實之間的「差距」或「矛盾」。
- 例如,看到那個只接受完美蔬果的冰箱,觀者可能會感到荒謬或不適,因為這與他們「不該浪費食物」的普遍認知產生衝突。這個衝突點正是引發反思的契機。觀者會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會追求這種完美?這種追求導致了什麼後果?」
-
體驗與互動中的「意義生成」(Meaning Making through Experience):
- 如果設計是互動性的,觀者在體驗和互動的過程中會逐漸理解其背後的意圖。
- 例如,使用一個需要付出極大努力才能獲得微小回報的物品,觀者會親身體驗到設計師想質疑的「即時滿足」文化。這個體驗本身就傳達了設計的目的性。
-
策展論述與輔助信息(Curatorial Narrative & Supporting Info):
- 在展覽或呈現的脈絡中,設計師通常會提供一些輔助性的文字說明、背景資料或策展論述。這些信息可以幫助觀者理解設計師提出問題的語境、動機和想要探討的核心關懷。它們不是直接給答案,而是提供理解問題和設計意圖的線索和框架。
-
開放性與觀者參與(Openness & Audience Participation):
- 即使有明確的目的性,好的提問式設計通常也保留一定的開放性,允許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視角進行解讀和聯想。設計師的目的不是灌輸單一觀點,而是開啟對話和多元思考。觀者在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中,也在參與建構設計的意義。
總結機制: 提問式設計通過 聚焦的問題 + 具身化的作品 + 引發的認知衝突/體驗 + 輔助的語境信息,共同作用,引導觀者從表層的問題深入到設計師想要探討的核心議題和批判性視角(目的性)。這個過程不是被動接收,而是主動的意義建構和反思。
問題二:如何發現用於「碰撞」的另一個概念/視角?尤其在焦慮時?
這確實是創意過程中的一大挑戰!當你專注於一個主題(如永續)時,很容易陷入「隧道視野」,難以找到新的切入點。焦慮時更是如此,大腦可能會傾向於尋找確定性,而不是開放探索。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幫助的策略:
-
回到「此在」的根本結構(利用海德格的框架):
-
時間性 (Temporality):
- 過去 (Having-been): 永續問題的歷史根源是什麼?(工業革命?消費主義興起?)過去的人們是如何理解「浪費」和「自然」的?有沒有可以借鑒的傳統智慧?(碰撞點:歷史視角、傳統文化)
- 未來 (Future): 我們期望的永續未來是什麼樣貌?是否存在不同的永續未來想像?(科幻小說中的生態烏托邦/敵托邦?)這與我們對科技、社會結構的想像有何關聯?(碰撞點:未來學、科幻、科技倫理)
- 當下 (Present): 永續在當下的具體體現是什麼?它如何影響不同人群(地域、階層、文化)的日常生活?(碰撞點:日常生活研究、社會學、人類學)
-
在世界之中存在 (In-the-Welt-sein):
- 永續不僅是環境問題,它與我們存在的方方面面都相關。思考它與身體(健康、飲食)、空間(城市規劃、建築)、工作(生產模式、勞工權益)、關係(社群連結、代際公平)、技術(能源、材料)、政治經濟(政策、全球化、資本主義)的關係。(碰撞點:身體研究、空間理論、勞動研究、社會關係、科技哲學、政治經濟學)
-
共同存在 (Mitsein):
- 永續問題中,「誰」的聲音被聽見了?「誰」的利益被優先考慮了?(已開發國家 vs. 開發中國家?人類 vs. 非人類物種?這一代 vs. 下一代?)是否存在權力不平等和環境正義的問題?(碰撞點:後殖民理論、環境正義、動物倫理、代際倫理)
-
常人 (Das Man):
- 社會上關於永續的主流論述和普遍做法(「常人」的永續觀)是什麼?(例如:個人化的回收行為、綠色消費)這些主流做法是否存在盲點、偽善或局限性?它們是否掩蓋了更根本的結構性問題?(碰撞點:批判性地審視主流論述、揭示偽善)
-
時間性 (Temporality):
-
水平思考與類比 (Lateral Thinking & Analogy):
- 問「這像什麼?」: 永續的困境像什麼?像一場無休止的奔跑?像一個破了洞的水桶?像一種成癮症?用不同的隱喻來思考,可能會帶來新的視角。
- 跨領域借用: 其他領域是如何處理類似的複雜問題的?(例如:公共衛生如何處理預防問題?經濟學如何看待外部性?心理學如何解釋行為改變的困難?)從其他學科借用概念或模型。(碰撞點:跨學科知識)
-
極端化與反轉 (Extremes & Reversal):
- 推向極致: 如果完全不考慮永續會怎樣?如果追求絕對的永續(零浪費、零排放)會怎樣?思考極端情況有助於看清中間地帶的問題。
- 反向思考: 如果「浪費」是好的呢?(例如,在某些文化或情境下,豐盛和丟棄可能代表慷慨或地位)。如果「不永續」的生活方式反而帶來了某些意想不到的好處(即使是短期的)?挑戰固有假設。
-
引入「非理性」或「情感」因素 (Irrationality & Emotion):
- 永續不僅是理性的計算,也充滿了情感、慾望、恐懼和非理性。人們對永續的矛盾心理是什麼?(既想環保又想便利?對未來感到焦慮但又無力改變?)設計如何回應這些複雜的情感?(碰撞點:心理學、情感研究)
-
「陌生化」日常 (Making the Familiar Strange):
- 仔細觀察你身邊最普通的與永續相關的物品或行為(一個垃圾桶、一次外賣、節能標章),試著用第一次看到它們的眼光去審視:它們是如何運作的?它們預設了什麼?它們隱藏了什麼?(碰撞點:日常人類學、符號學)
-
允許「無意識接觸」與「刻意尋找」並行:
- 保持開放: 在你深入研究永續的過程中,保持對偶然出現的其他概念或線索的敏感性。隨手記錄那些看似不相關但讓你產生聯想的東西。
- 刻意探索(尤其在焦慮時): 如果感到卡住,可以有意識地去接觸上述提到的不同領域(翻閱相關領域的書籍/文章、看紀錄片、與不同背景的人聊天)。給自己設定一些小任務,例如:「今天花一小時了解一下動物倫理對永續的看法」或「找一篇關於消費心理學的文章看看」。即使一開始感覺漫無目的,這種刻意的「跨界」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火花。
處理焦慮:
- 承認它: 首先承認「我現在很焦慮,感覺找不到方向」。
- 分解任務: 將「找到碰撞點」這個大目標分解成上述策略中的一些小步驟(例如:今天只做一項『反向思考』練習)。
- 允許不完美: 不要期待立刻找到完美的「另一個概念」。允許自己嘗試、犯錯、產生一些看似無用的想法。
- 尋求外部刺激: 和同學、老師或朋友聊聊你的困境,他們的視角可能會給你帶來啟發。或者去看看展覽、讀讀小說,讓自己從緊繃的狀態中抽離一下,靈感有時會在放鬆時出現。
最重要的是,將尋找「碰撞點」的過程,也視為設計探索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必須在開始前就完成的任務。允許這個「另一個概念」在你的研究和思考過程中逐漸浮現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