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目標: 打破單一主題的隧道視野,為設計注入獨特視角與深度,尤其在感到焦慮或卡關時。
策略一:運用「存在」框架思考(海德格啟發)
-
1. 時間性 (Temporality):
-
探問過去 (Having-been):
- 議題的歷史根源?過去如何理解?有何傳統智慧?
- 碰撞點: 歷史視角、傳統文化、已被遺忘的實踐。
-
探問未來 (Future):
- 期望的未來樣貌?不同的未來想像?與科技/社會結構的關聯?
- 碰撞點: 未來學、科幻想像、科技倫理、社會變革。
-
審視當下 (Present):
- 議題在當下的具體體現?如何影響不同人群的日常生活?
- 碰撞點: 日常生活研究、在地脈絡、社會學觀察。
-
探問過去 (Having-been):
-
2. 在世界之中存在 (In-the-Welt-sein):
- 將議題與存在的不同維度連結:
- 身體: 健康、飲食、感官體驗?
- 空間: 城市、建築、地理環境?
- 工作: 生產模式、勞動狀態、經濟活動?
- 關係: 社群連結、人際互動、代際公平?
- 技術: 使用的工具、材料、能源、演算法?
- 政治經濟: 權力結構、政策法規、全球化影響?
- 碰撞點: 身體研究、空間理論、勞動研究、社會學、科技哲學、政治經濟學等跨領域視角。
- 將議題與存在的不同維度連結:
-
3. 共同存在 (Mitsein):
- 關注權力與倫理關係:
- 誰的聲音被聽見/忽略?誰的利益被優先/犧牲?(不同群體、物種、世代)
- 是否存在不平等、不正義?
- 碰撞點: 後殖民理論、環境正義、動物倫理、代際倫理、社會公平。
- 關注權力與倫理關係:
-
4. 常人 (Das Man):
- 批判性審視主流觀點:
- 關於此議題,社會的普遍看法、常見做法、流行論述是什麼?
- 這些主流觀點是否存在盲點、偽善、簡化或局限?是否掩蓋了更深層的問題?
- 碰撞點: 揭示主流論述的矛盾、批判社會迷思、反諷。
- 批判性審視主流觀點:
策略二:水平思考與類比 (Lateral Thinking & Analogy)
- 問「這像什麼?」: 用不同領域的隱喻來描述議題的困境或特徵。
- 跨領域借用: 參考其他學科(生物學、物理學、文學、音樂、公共衛生等)如何處理類似的複雜性、系統或模式。
- 碰撞點: 意想不到的隱喻、跨學科的概念模型。
策略三:極端化與反轉 (Extremes & Reversal)
- 推向極致: 想像完全沒有此議題考量,或將此議題推到絕對極致,會發生什麼?
- 反向思考: 挑戰核心假設,如果議題的反面(如「浪費是好的」)在特定情境下成立,那意味著什麼?
- 碰撞點: 凸顯中間地帶的問題、挑戰固有價值觀。
策略四:引入「非理性」與「情感」 (Irrationality & Emotion)
- 關注人的內在矛盾: 人們對此議題有哪些複雜、甚至矛盾的情感、慾望、恐懼?(例如,對永續的焦慮與對便利的渴望並存)
- 設計如何回應或揭示這些內在的非理性掙扎?
- 碰撞點: 心理學、情感研究、人性深度。
策略五:「陌生化」日常 (Making the Familiar Strange)
- 重新審視: 用「第一次看到」的眼光,仔細觀察與議題相關的日常物品、行為或符號。
- 提問:它們如何運作?預設了什麼?隱藏了什麼?
- 碰撞點: 日常人類學、符號學、微觀社會互動。
策略六:平衡探索方式
- 保持開放: 在研究主線時,對偶然出現的、看似不相關的線索保持敏感,隨手記錄。
- 刻意探索: 當感到卡住或焦慮時,有意識地、小範圍地去接觸上述策略提到的不同領域或視角(例如,設定讀一篇相關文章、看一部紀錄片、找不同領域的人聊聊)。
應對焦慮的提示:
- 承認焦慮: 接受「卡住了」、「找不到方向」是創意過程的一部分。
- 分解任務: 將「找到碰撞點」分解為嘗試上述策略中的一兩個小練習。
- 允許不完美: 別期待立刻找到完美答案,允許想法的混亂和試錯。
- 尋求外部刺激: 與人討論、轉換環境、接觸藝術文化等,有助於打破思維定勢。
- 將尋找過程本身視為設計: 探索和定義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有價值的設計活動。
希望這份筆記能成為你設計思考工具箱裡的一份實用指南!記得,這些策略是互相補充的,可以靈活運用。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氣。